努力,但不費力—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,都有更輕鬆的做法

by Life Dispatcher
已發布 最近更新日期 0 留言

前言

《努力,但不費力》是《少,但是更好》作者Greg McKeown於2021年底出版的書。或許你會覺得這本書是寫給在職場上表現優秀、或是一週工作60小時的精英看的,我沒那麼努力、我沒那麼好,所以與我無關。我在看作者自序時,也有一點這種感覺,但隨著一個個章節展開,我發現這是一本與你、與我都有關的書,書中介紹的「不費力」的心態,不只是在工作上,在家庭、人際關係、內在平衡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應用。因此我想透過這篇文章,把我在書中感到有共鳴的重點記錄下來,分享給你。

度過艱難的方法不是更用力,而是想辦法更輕鬆

首先,我想從整本書的超級有力道的結語開始談起。

作者談起自己的女兒伊芙小時候是多麽活潑開朗,到了青春期因不明原因,突然變得不像自己,甚至語言、反應、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漸惡化。一開始,作者夫婦本能性地用盡力氣和各種方法來應對(如:看遍各大名醫、閱讀醫學文獻…),但作者很快的明白,這樣使勁是無法持久的,因為不知道終點在哪,因此絕不能把力氣耗盡。於是,他們不再埋怨醫生無法給出解答、不再怪罪上天、不胡思亂想,開始把心力放在簡單、容易、可以控制的事情上,例如看書、玩耍、感恩、看見正面的事物等等,專注於當下,如今女兒發病已過了兩年,他們仍保有精力和信心持續往前走。

我們的生命軌跡可以在一念之間轉變,就在我們決定把主控權握在手中的瞬間:「我選擇」、「我決定」、「我保證」、「從現在開始」…在每個新的當下,我們都有能力塑造接下來的所有當下。

社會的集體意識總告訴我們:你還不夠好、不夠努力、不夠成功,因此「選輕鬆的路」似乎變得罪不可赦。以作者女兒的例子來説,他們採取了輕鬆的方法,讓80%的生活快樂一點,假設他們全家出門去露營,應該不難想像,親朋好友會說出:「你女兒都生病了,你還可以這麽輕鬆喔?」這種話。在我們人生各個階段中,很容易造樣造句:「你下週要段考,今天還可以出來唱歌喔?」、「你已經畢業三個月了還沒工作,你每天投幾家履歷?(如果太少會被唸)」、「你不是在減肥,還可以吃蛋糕喔?(這可能是你一個月以來唯一一塊蛋糕)」。只要你清楚明白,「輕鬆的方法」是幫你充電,讓你可以續航、有馬力讓你抵達目標,那麼你就不需要因為他人耳語而感到有罪惡感

「放鬆」必須被排在你的行事曆中

這也連結到作者在書中對於「休息」的重要性的看法:身心要達到巔峰狀態,必須有節奏地努力和休息復原。

切勿在一天之內做超過隔天一早可以完全恢復的事情,切勿在一週之內做超過隔週一可以徹底恢復的事情。

當我們終止和身體自然節律的戰爭,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清醒、更有質感和目的感,我們就會回到不費力的狀態。

設定每日進度的下限與上限

講到休息與放鬆,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,在追求某個目標或進行計畫時,很想努力要進展超前,但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。以我的健身經驗為例,在執行規律的訓練菜單時,今天的槓鈴深蹲1組蹲10下,共蹲3組,若是因為今天自覺狀態不錯,多蹲了3組,總共蹲6組;到了明天又遇到槓鈴深蹲,會覺得「我昨天已經蹲那麼多了,今天跳過應該還好吧」的心態而選擇不做,喪失了規律訓練菜單安排的意義,況且,第一天多蹲的那幾組,因為疲勞累積,訓練品質下降,可能不如分散在每一天來得有成效。

作者在《努力,但不費力》中提到的解決辦法,就是設定進度的上限與下限,在還有氣力的時候停下工作,正式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,例如:作家每天最多寫1000字、槓鈴深蹲每天最多做3組。而下限的意義,則是在我們因意外(突然的會議、家庭瑣事,或是我個人最常遇到的「沒有心情」等)打擾,而沒辦法維持平日的產出標準時,「最少」要完成什麼事情,這可以幫助我們不費力地往前推進。

採取最小可行行動

接著又連結到作者在書中提到「行動」的阻礙,我們有時會覺得執行一項大計畫很複雜、壓力很大而拖延,遲遲不想動,往往是因為我們誤以為第一步很難做到。以我為例,雖然我喜歡剪輯Vlog影片的過程,但要執行第一步—把影片素材從記憶卡中挪移到電腦裡,總讓我再三拖延。進一步剖析,是因為我的電腦容量不夠,每次要把素材放進來,就必須把電腦檔案做一次整理、過濾(聽起來就十分花精力與時間),把需要保留檔案轉移到外接硬碟當中,而目前我的隨身硬碟也爆了,所以我的最小可行行動,就是去買一個影片專屬,且可以快速讀取的外接硬碟。當我可以把存放素材這件事變得舒服順暢,就可以加速我進入剪輯的狀態,當然產出也就更容易了。

利用2.5秒的透視鏡去抓出第一步或第一個行動,是讓一切改變有可能發生的第一個改變,是讓一切習慣有可能形成的首要習慣。

從零開始想

身為一個寫過數本管理手冊、SOP,擅長把步驟寫得很詳細的人,最後一個要談的重點,是我最需要實踐在生活中的部分—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多走一哩路,只走本來的那一哩路,比哪裡都到不了要強得多。在說明事情時,我喜歡把「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」講得很清楚,也因為我的觀察力不錯,往往會把留意到的細節全部都寫進SOP裡,但卻忽略了這樣讓許多人無法耐心看完,也抓不到行動的重點,能100%跟著步驟行動的人,大概只有我本人。

因此,未來在撰寫SOP時,我會保留達到目的—「讓讀者可立即行動」所需的最少內容。而當目標是「凝聚團隊」時,我再把「why」端出來;當目標是「如何更卓越」時,再把「extra mile」的細節分享出來。我想,這就是「以終為始」的概念,從想要實現的成果回推,找到絕對最小值的步驟,而不是創造一個「什麼都想要」的東西,再反過來「簡化」它。

不管最終目標是什麼,都應該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帶來價值的步驟。每省略一個非必要步驟,我們就有更多時間、經歷、腦力可以投注在重要的事情上。

輕鬆面對「職業倦怠」的方式?

寫這篇文章的過程,我力行寫一段、休息15分鐘的原則,在等待我的1公升水壺慢慢裝滿時,我突然想到,「職業倦怠」的困擾是否也可以用《努力,但不費力》的方式來應對呢?於是決定在文章末段好好釐清一下思緒。在我過往的職涯歷程中,常因為不明來由的「職業倦怠」而自我批判,為什麼別人可以在同一家公司做個3、5年,而我卻不行?但又找不到任何方法可以離開這樣對工作沒有熱情、沒有動力的狀態,長久的無力感之下,連下班後的生活、情緒也大受影響,與朋友聊天是滿是抱怨和迷惘。回顧起來,我認為職業倦怠的發生是因為活在未來的焦慮之中,沒有活在當下,處在匱乏狀態,一直看到我沒有的,而看不到我所擁有的

我一直在想,待在這份工作中,未來的職涯是我想要的嗎?外面是不是有更喜歡、更適合我的工作?這樣假設性的想法放大了我不喜歡現職的地方,包含客戶、同事、公司體制等,也讓我工作的愈來愈費力,只是維持以前的工作表現,都變得困難。作者提到,當有負面情緒時,心態會變得狹隘(戰或逃的反應),無法敞開心扉接納新觀念和別人的意見,體力、腦力、心理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資源也跟著削弱,導致惡性循環。當然,正向的情緒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匱乏狀態,轉移為擁有狀態,更輕鬆的完成重要的事情。作者也提供一個非常簡單可執行的方法,幫助我們覺察生活中不經意的抱怨,並且把它轉為感恩的能量:

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把感恩變成習慣:每次抱怨過後,我一定要說些由衷感恩的話。

如果回到當時,我想我會給自己多一點靜下心來、專注當下的時間,而不是一直太過奮力的尋找解決方法,放大我所擁有的並感謝他們,像是:我今天又成功完成了一次客戶訪問、事情比我想像中進展得更順利、我的主管非常尊重我的意見且願意給我空間嘗試等。為自己創造正向提升的漩渦,也歡迎更多可能性進入生活當中!

最後來個總結

除了我以上提的幾個重點,《努力,但不費力》還有很多觀點是值得學習的,全書分為不費力的「狀態」、不費力的「行動」,和不費力的「成果」三個部分,不過我認為裡面的論點都是互通的,透過一再加強敘述,印象更深刻。除了理論外,書中提供不少實際可執行的方法和原則,蠻受用的。

這本書的架構是先引經據典、寫事例,再下結論,我在讀這本書時會速速掃過前面的故事,先看結論,再回去細看故事,會比較易讀(不然有時光要把故事看完,就沒耐心翻下一頁了),推薦這個方法給覺得「商業類」書籍case study太多的你。裡面有些論點你可能已經懂了,但其他部分可能是你需要被提醒的,無論如何,我認為一本書中若是能帶走一個對你有幫助的學習,就很值得!從今以後,我們都選輕鬆的那條路走吧。

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下下方「拍手」按鈕,給我一點支持!

歡迎訂閱電子報追蹤IG,新文章上架時會通知你喔!

You may also like

留言給我吧!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